第97章
◎米糕。◎
研发车间的师傅们深入简出, 平日里不怎么碰得上,但只要出现,肯定是在最显眼的位置。
还伴随着其他工人的围观注视, 叫人想忽视都难。
宋满冬也是开始考虑进研发车间后,才仔细了解过。
新工人对研发车间大都是憧憬好奇,老工人和怀安县县城的人对那些师傅们则是十分尊敬爱戴。
这其中的原因不难打听。
宋满冬如今也知道了缘由。
可以说第一食品厂的名头当之无愧, 它跟其他工厂不同, 并非一年招一次工, 而是不断的发展扩大, 缺人就招。
最厉害的一年,足足招了三回工, 多提供了上百个工位。
食品厂能提供这么多工作, 研发车间的师傅们功不可没。
她们总是能推出合适的新品,在数十年间保证工厂的产品不断,工厂的步子持续向前。
既叫怀安县的人尝到了许多美食, 又养活了不少怀安县及周边公社的人。
起初,宋满冬对研发车间只是略有兴趣,觉得它不会像在车间做萨其马一样无趣。
可越是了解,便越是敬佩神往, 唯独叫她纠结的便是洪师傅的态度了。
即便察觉到或许会有麻烦, 宋满冬纠结过后, 还是没有放弃。
今天便是想借着元旦晚会跟其他师傅见上面, 若是能聊上几句瞧瞧她们的态度更好。
可视线前后搜寻过一圈,一个人也没找到。
陈家明正盯着舞台上表演的工人若有所思,听见宋满冬的话, 随后道, “应该还在忙吧。”
“前几天我跟铁哥去省城原本是日常了解一下咱们工厂东西的售卖情况, 结果铁哥瞧见一款红豆面包卖的好,便买了些带回来给师傅们了。”
“好像厂里也有做这个红豆面包的意思,不一定成,所以没跟其他工人说。”
像这种情况在食品厂都是寻常,或许要尝过做过几十种东西,才能决出来一种拿到车间生产的。
又想了下,陈家明头朝宋满冬的方向倾了些,声音压低,“满冬,你要是想进研发车间,趁着这个机会进去立功最好。”
陈家明对宋满冬的能力毫不怀疑。
甚至笃定宋满冬只要能进研发车间,就一定能把红豆面包给做出来。
宋满冬想换个岗位的事儿,他前几天就知道了,对此十分支持,还积极的帮忙打听情况。
要他来说,早就该这样了!
明明那么有能力,还要待在车间做点儿其他工人都能做的小活儿,就是浪费自己的本事。
在黑市不敢放开手脚他还能理解,可在这儿,那是堂堂正正的露一手,有什么好担忧的?
宋满冬见他一副坐立难安,激动的想要说教,忙安抚陈家明,“我知道的。”
没想到陈家明比她还着急。
可她也确实不能再干等下去了。
看研发车间忙碌的样子,一时半会儿想撞上人闲聊几句是不太可能了。
她得先行动起来,至于之后的事情……
等进研发车间再烦恼吧。
宋满冬想到这儿,不由得垂眼一笑。
她做事儿从来都是几手准备,追求稳妥,没想到会有这么冲动的时候。
不过最差的结果也是失败离开食品厂,回到河东大队。
这她还是能接受的。
“下面请欣赏歌曲表演——《国际歌》!”
宋满冬听见报幕,聚起精神朝台上看去。
这是牛若真参演的节目。
她这几天忙,牛若真也忙。
听说下班一直在练歌,晚上回宿舍嗓子都是哑的。
不过宋满冬只听过一回她哑着嗓子说话,其他的大多数时候,牛若真都跟游魂似的,飘回去就倒下了。
一首歌听完,宋满冬跟着其他工人一块儿鼓掌。
好不好听她是听不出来的,她在这方面实在是一窍不通。
宋满冬又学小提琴,又学钢琴。
许凤来盯着她练习,也能听出来哪个音弹错了。
她是一点儿也听不出来。
倒不是没努力过,她不服宋满冬,还偷偷捡了宋满盈丢掉的曲谱和书看过,又借了林芝的琴试过。
然后便彻底死心了。
那些音节在她耳朵里都一个样,只要不是跟锯木头一样的噪音,她是辨别不出好坏的。
宋满冬远远的瞧见牛若真冲她挥手,也回了个笑,趁着牛若真还没过来,问陈家明,“你觉得她们唱的怎么样?”
“啊?好听。”陈家明只憋出来两个字。
宋满冬等了会儿,又问,“没别的了?比如书上说的什么音高音低的?和声什么的?”
陈家明,“我又没学过这些,哪儿知道?”
宋满冬又问,“那你再想想别的词?你不是看的那么认真?应该能回忆起哪几句唱的不错吧?”
陈家明转过头,“我没听。”
宋满冬:……
她刚要说陈家明。
陈家明真诚开口,“我刚刚是在想,只唱歌跳舞,是不是单调了点儿?”
“还要做什么?”宋满冬也朝舞台上看去。
陈家明琢磨着,“可以挂的横幅宣传一下咱们食品厂的东西吧。”
“可是这表演在咱们食品厂……”宋满冬说着也思索起来,“如果在外面表演的话就可以了。”
两人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陈家明先回神,“我就随便想想,咱们食品厂的东西,也不愁卖。”
宋满冬却记下了这个想法,“虽然不愁卖,但也不会嫌卖的多。现在情况不好说,不过将来或许可以试试。”
正说着,牛若真的声音传来,“满冬!”
宋满冬心里一提。
如她所料,牛若真跑到她面前,第一句便问,“我们刚刚唱的怎么样?”
宋满冬干巴巴道,“很好。”
牛若真歪头继续看她,“我们练了好几天的,教我们唱歌的老师说,都可以去外面参加文艺汇演了。”
宋满冬认真称赞,“很厉害。”
牛若真还在盯着她。
宋满冬沉默片刻,飞速转动脑袋,“听起来很有力量。”
牛若真噗嗤一笑,“行了,不为难你。”
“我去后面洗个脸换个衣裳,等会儿咱们一起去吃点儿东西。”
牛若真过来,陈家明便自觉的离开了。
他跟其他的单身男工人不同,不爱朝女工人身边凑。
宋满冬是个例外,他来找宋满冬可不是为了男女之事,脑袋里想的全是赚钱。
黑市里卖东西的经验叫他进了食品厂,但陈家明心里却觉得远远不够。
还应该能做点儿什么。
但他是耐得住性子的人,虽然心里想法许多,在市场部却是老老实实的干着活。
他从不偷懒,脑袋又活,如今在市场部里过的如鱼得水。
宋满冬也没留他。
像牛若真、张兴旺他们,大都喜欢热闹,前日结识的朋友介绍给今日遇见的,没几天身边便热热闹闹的一大团。
她从来不做这事儿,更觉得这种朋友浪费时间。
跟牛若真关系亲近起来,也知道她跟哪些女工玩儿的好,却是一次也没接触过。
还好牛若真也没非要拉着她认识别人,不然这个朋友也要没了。
宋满冬正想着,牛若真已经收拾妥当。
带着三五个女工人朝后面走来,拉上宋满冬往宿舍跑。
宋满冬方才听她说要吃点儿东西就有所猜测,见她们往宿舍里搬炉子,才肯定答案。
国营饭店是过了饭点儿就不会做饭了,更别提晚上八九点,到哪儿准吃闭门羹。
食品厂的食堂倒是开的久一些,可今日元旦,大家都放假,食堂的厨师也不例外。
她们想吃就只能自己做。
搬运的是走廊尽头公共厨房的小炉子。
一人提着火炉,另一人夹着煤球。
牛若真提着一袋红薯,走过两间宿舍,才想起来忘了件事儿,回头冲宋满冬挤出来个乖巧的笑,“满冬,待会儿在咱们宿舍吃成么?”
“别的宿舍都是住四个人,大家东西一放就有点儿挤了。”
走在前面的两个女工人也回过头,停下了脚步,面面相觑。
宋满冬无奈,“我要是不同意,还会看着你们提着东西往里走?”
她是不喜欢跟人交往,可牛若真她们也不是天天做这种事儿,偶尔一次,她还不至于反对。
更何况,她接下来要做的事儿,还要仰仗这些女工人呢。
“那就好。”牛若真松了口气,又催着人朝前走,“赶紧赶紧,冷死了。”
她说着先冲到前面掏出钥匙开门。
门只开了一半,牛若真挤进去,正要叫其他人进来。
“等下。”宋满冬又叫住了她们,“先把炉子点起来,再拿进去吧。”
“不然生火的时候容易起烟。”
“噢噢。”拎着炉子的女工放下手里的东西。
牛若真一拍脑袋,“把这个事儿给忘了。”
“生火我也不会啊?去借个煤球算了。”
宋满冬刚想说她会,听见后半句,先问道,“哪里借?”
“楼下的老工人好几个屋子里都烧了煤炉。”牛若真说着拿起火钳朝下面走。
宋满冬跟几个陌生女工人大眼瞪小眼。
早知道她们去了。
几人不约而同的想着。
半晌,宋满冬主动推开了门,“咱们先进去吧。”
牛若真回来的很快,把烧的通红的煤球放在下面,又往上放了两个黑煤球,才跟宋满冬仔细说起来,“冬天屋里生了火会暖和不少。
请人在前面窗户上开个洞,再插个烟囱,晚上睡觉也不用担心。要是有相熟的男工人,找他们帮忙更省钱了。
烧了火平时能烤个袜子什么的,还能趁着睡觉烧壶热水。”
“这都是老工人们告诉我的。”
她话一说,宋满冬还没开口,其他几个女工人便附和起来,“真好啊。”
“我也想在宿舍烧炉子,现在晚上睡觉都要半天才能把被窝暖热。”
牛若真是早早想过的,但很快就放弃了,“一个炉子六十块,每天还要烧煤球,就算白天灭了,只烧晚上,也最起码要烧两个!那烧的哪儿是煤,是咱们的钱。”
从前她在家里的时候,煤炉日日烧着,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现在自己开始赚钱算账,才发觉自家去年冬天实在奢侈。
宋满冬暗自点着头,便是她现在还揣着几百块,也不舍得烧的。
新来的女工人不少都是下面公社大队考上来的,比牛若真算的还仔细。
七嘴八舌的议论过,就歇了生煤炉的心思。
也有人想着,“不过等过几年咱们攒了钱,跟那些老工人一样,手里钱多,就能生得起炉子罢?”
另一位女工人笑道,“怎么只惦记着生炉子?你不结婚?不生小孩儿?不用管家里的弟兄姊妹啊?”
“也是。”其他女工人相继叹气。
牛若真是独生子女,要是放在几个月前听见这话还不解,可她在大队上住过几个月,当下也只能跟着叹声。
怀安县到下面大队上,基本上都是多胎家庭,越穷苦的人家反而声的越多。
她结识的女工里,还有人下面四五个弟弟妹妹在家里呢。
说等这个月工资发了,就得立马把钱拿回来,把弟弟拖欠了半年的学费给交上。
牛若真觉得可惜,却又说不出阻拦的话,大队上就是是这样,大的拉扯小的。
她想着偷偷看了眼宋满冬。
宋满冬比她平静多了,这种情况对她来说是司空见惯。
眼下,她正用刀切着红薯,切好后,用筷子插着放在火上烤。
红薯块头大,想这么直接烤熟,得烤到明天早上。
牛若真看的久了,宋满冬也有所察觉,给她递了几个红薯片。
开口把话题转走了,“咱们的工资应该快发了吧?”
说到工资,大家又开心起来,“听说一般是下月的第二个工作日发。这个月不是明天就是后天。”
有人关心道,“咱们十号才来,也会给发么?”
牛若真肯定道,“发的。”
“我跟其他老工人打听过,食品厂是不会压工资的。应该是明天统计一下上个月的考勤情况,就给咱们发了。”
“也是。”
“厂里有钱。”
又嘻嘻哈哈的笑了起来。
炉子是厂里准备的公用煤炉,她们自然不能拎回去烧一晚上,趁着晚上没人用,带回来烤两个小时便足够了。
也因着这时间,火放开了烧,火苗蹿的极高,红薯高高的架在上面,没一会儿就烤好了。
切片烤的红薯不如整个一起烤那么绵软,但吃起来也别有风味儿。
在做的又都是牙口极好的青年人,反倒是喜欢上了这种韧韧的感觉。
牛若真还贡献出了自己的大瓷缸,往里面磕了三个鸡蛋,加上红糖,煮好后一人分了几口。
喝的热乎乎的,红薯又吃到尽兴,才各自散开。
煤炉归还到走廊公共厨房。
再回来时屋子里热气还没散开,牛若真脱了外套坐在床边也不觉得冷,便忍不住感慨,“真好啊。”
宋满冬倒了热水洗脚,看她今天没累昏头,才说起来自己的打算,“我接下来一段时间准备在宿舍做点儿吃的,可能会打扰到你。”
“我到时候会买个煤炉放在宿舍里,所以想着,你要是愿意的话,晚上炉子也烧着,煤球的钱咱们一人一半。”
“炉子的钱不用你出,白天也不用你出。”
“真的么?”牛若真惊喜的跳了起来,脑袋撞到了上铺的床。
她顾不上疼痛,捂着脑袋继续问宋满冬,“可是这样我会不会太占便宜?一个炉子至少四五十块呢,还要做烟囱和给玻璃上开口。”
“炉子是我本来就要用的。”宋满冬摇摇头,这些她都仔细想过,不管宿舍住不住别人,她都得用。
公共厨房对她来说还是有点儿不太方便。
牛若真囊中羞涩,又怕冷,很难不对这个提议动心。
毕竟她上个月工资至十块出头,还要给自己筹备冬天的衣物鞋靴,平日里也要吃喝,根本拿不出买炉子的钱。
只是她读过书,要面子,扭捏了一阵,又对着宋满冬问东问西。
听说宋满冬是打算做点儿东西早上吃,还觉得宋满冬这是在照顾自己,两眼汪汪。
“不算是早饭……”宋满冬没法跟她解释,又不好说自己是打算投石问路。
想看看能不能借此引起厂里的注意,将她提拔到研发车间去。
这还是她从陈家明的工作变动中得来的灵感。
食品厂说是对外招收工人,但其实其他岗位也是缺人的,只要合适,便能转过去。
不对牛若真说,一是因为她并非行事张扬之人,要是到处说自己想进研发车间,又没进,免不了遭人奚落。
二来她又觉得两人交情尚浅,她不信任牛若真的口风,这要是传到师傅们的耳朵里,难免会觉得她是投机取巧之人。
宋满冬隐约能感觉得出,洪师傅喜欢的是陆许山这种憨厚老实的人。
宋满冬只对牛若真道,“等回头我做了你就知道了。”
牛若真到底还是跟她协商好了生火的事情,不过她对着宋满冬保证,“等我有钱了,就跟你把炉子钱平分回来。”
这话说的底气十足。
炉子钱虽然多,她恐怕要攒几个月。
但她的情况比起其他女工的情况好太多了。
家里不用她寄钱回去,偶尔还会给她一些贴补。
不然她也不会有买煤炉底气。
为了这,发工资后,牛若真又仔细的规划了一遍自己的钱。
忍痛拒绝了跟其他女工一起看电影、逛百货商店的邀约,从废品站买了几十斤书,打定主意在攒够煤炉的钱之前,就看书消磨时间了。
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
宋满冬跟她则是截然相反。
拿到工资,下班便去百货商店买了白米、白面。
牛若真好奇的两边都看看,摸不着头脑。“你要做什么东西?”
宋满冬卖了个关子,只说,“现在还不能做。”
她先叫陈家明和张兴旺帮忙把炉子弄好,生了起来。
隔天下班才有时间走街串巷的找磨盘和石臼。
等买回来的大米磨成粉,宋满冬才做完准备工作。
她心里正盘算着是今晚回去弄一下,发酵上,明天早上赶在女工们上班之前蒸出来最好。
经过传达室时,被叫住了,“宋满冬,有你的快递。”
不过一个月,保安已经记下了她们大多数人的名字和面孔。
等宋满冬进来后,又核实了一下,才把包裹交给她。
“谁寄的啊?”牛若真好奇的看着她拎的大包,猜测道,“你爸妈?还是你男朋友?”
宋满冬看向寄件人,笑道,“是我朋友。”
宋康平他们是不会管她的,陈敬之倒是心里有她,但还困在山沟沟里修水渠,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每次只给写两页信。
有时也会随信给她附上一张汇款单,说是他的工资。
宋满冬先洗了手,走到拼凑起来的桌案前。
多亏了她们宿舍只有两个人,才能拼出来这么一张叫她做东西的桌子。
这都是叫陈家明他们弄窗户的时候,帮忙弄好的。
铁床两张并在一起,她跟牛若真都睡上了双人床,桌子在床边靠墙,分别对应着她们的床铺。
另外两张便挨着门口的窗户,拼在一起后,又盖了块木板,成了她如今做东西的台子。
宋满冬先仔细的给面粉和米粉过筛。
她要做的东西是米糕。
米糕不同人有不同的做法,但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过筛后定型,直接蒸,蒸熟后就可以直接吃了。
这种米糕密实,比较耐嚼。
另一种则是要发酵后再蒸,这样蒸出来的米糕更松软。
宋满冬要做的就是后者。
她也认真考虑过,前者吃太急,就容易噎住,而且梗在心口也不舒服。
吃的急,在大队和厂里都是普遍的情况。
大队上是赶着上工,厂里的着急干活,鲜少有能做下来仔细品尝的时间。
而发酵过的米糕,即使放凉,也依旧软和。
比馒头更软一些,又有米香,适口性也很好。
牛若真看了几次,宋满冬都在仔仔细细的过筛。
她忍不住问起来,“满冬,你不好奇是什么东西么?”
“怎么不好奇?”宋满冬嘴上说着,手里的动作没停。
不筛去颗粒大的面粉和米粉,蒸熟后的口感也会受到影响。
牛若真真没瞧出来,“要是我,我肯定什么都不做,先把这包裹拆了,看看是什么东西。”
“它就在哪儿,又不会跑。”宋满冬将晒好的粉处理好,放在窗台上发酵。
要是放在煤炉边,她半夜就得起来蒸米糕。
宋满冬擦了手过来,才说,“我把事情忙完,就能坐下来仔细看了。”
“但我要是先拆包裹,待会儿可就无心做事儿了。”
牛若真跟她想法不同,不过也觉得宋满冬的话有道理。
但最重要的还是,“快看看是什么!”
比宋满冬还关心里面的东西。
不过拆开的时候,却又坐的远远的,只探着脑袋。
宋满冬一层层打开,先看到的是一双靴子,下面压的布料像是件外套。
她先把夹在旁边的信拿出来看了看。
“满冬!
我们商量过后,一直认为今年冬天要给你寄生日礼物。
你的人生,从今年才开始。
虽然有些晚了,但实在是值得庆祝的喜事儿。”
宋满冬愣了下,而后眼底浮现起淡淡暖意。
这是她从未想过的事儿。
生日礼物她们三人往常也互相送过,但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这会儿许是为了庆祝,肉眼可见的昂贵。
张兰兰也没藏着掖着,大大方方的说了起来。
“我给你准备了件新衣裳,林芝给你准备了双鞋子,她说鞋子好,才能走的更远。
但我觉得外套更显眼,得叫所有人都知道你过的好。
这外套花了我一个月工资呢!听说是北京抢的厉害的进口呢子外套,咱们市里一共就八件。
我磨破嘴皮也没能让主任把这件放到瑕疵品里,只要割痛买了。你可千万别叫这衣裳压箱底了!不然我会更伤心。
林芝的鞋虽然也很贵,但她有钱。”
宋满冬都能想象得到她们写信时的模样,必定十分欢快热闹。
不过只送了外套和鞋子,她想穿出去,还得自己买条裤子来搭配。
若是她在加一件,这一套穿出去,就好像她们三个人还在一起。
宋满冬又想,林芝心细,说不定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
张兰兰的话却还没停,又絮絮叨叨说了许多。
多是日常,混在其中的也有些别的消息。
“爸妈非要我今年结婚,两天相三回亲,实在烦人。
那些个男人讨厌极了,工资是比我高点儿,可他们要供养一家,能花在夫妻两人身上的钱还没有我多呢。
连我擦个一块钱的雪花膏都说我败家,叫我以后注意点儿别花这些钱,可我从小就用这些,凭什么结了婚反而不能用了?
我才不要这样!
还是林芝爸妈好,连林芝自己都见不到他们。
对了,之前跟宋满盈搞在一起的那个陈什么,结婚了。
宋满盈不止人差劲儿,眼光也差劲儿。
你爸妈他们好像是去了别的县,反正肯定没有在市里好。
不过怀安县不一样,你在的地方就算是差的也会转成好的。
而且能把你招进去的食品厂还是很有眼光的,有眼光的工厂肯定能越做越大。
……
林芝说过几天会下雪,虽然我觉得预报不太准,但还是怕耽搁了你的生日礼物,所以便提前寄给你了。
好想你啊满冬,还想你做的菜,想吃东坡肉、肥肠鸡……
写不下了。
满冬,虽然不一定准时,但,祝你生日快乐!永远都比从前快乐!
虽生于满冬,但何尝不是幸事?
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往后尽是春天。”
宋满冬唇齿间轻叹一声,弯起唇角。
她最大的幸事,并非生于满冬,而是这么多人相助。
等她折起信封,牛若真才开口,“我收回刚才的话。”
宋满冬转头。
牛若真道,“你确实得忙完正事儿才能看这些东西,两页纸快看一晚上了。”
宋满冬失笑,“我朋友说话比较发散,经常一堆闲话里藏着几句重要的事儿,所以我得仔细看看。”
“真好啊。”牛若真趴在桌子上看过来。
宋满冬当她是羡慕自己的包裹,解释道,“这次是生日,才所送了点儿东西过来。”
除了生日礼物,还有些张兰兰从仓库里搜刮的瑕疵品,说是觉得她肯定能用的上,反正便宜的很,不买白不买。
还有林芝塞给她的报纸和书,觉得她应该是用不上的,但是也没旁的能送了。
牛若真张了下唇,咽下嘴边的话,改口道,“我是觉得有这样记挂着你的朋友真好。”
“我从前也有很多朋友,但是下乡之后,基本上都断了联系。现在知道我在食品厂的,恐怕也只有我爸妈了。”
她原本是想说,她的生日也在最近,可却没人惦记。
但又觉得太煞风景,而且有种向宋满冬讨要礼物的嫌疑。
宋满冬如今心平气和许多,也不似从前那么冷眼旁观,会学着安慰人了。
她思索片刻,便道,“虽然分别了,但总还会有相聚的一天。”
“只要你心里还认那些朋友就行,这些身外之物都不是必要的,毕竟现在大家都过的不容易。”
宋满冬还拿赵胜男距离,“我有个朋友现在还到处欠着钱,马上就没钱吃饭了。她恐怕是抽不出什么时间去关心自己朋友的生日了。”
牛若真脸上浮现出同情,“也是下乡吧?我要是没考上食品厂恐怕也是这样。”
她这么一想,豁然开朗,“说不定她们也都在各个地方受苦,饥一顿饱一顿呢!”
“她们连饭都吃不上,我还惦记生日礼物。”牛若真脸上浮现出羞愧,站起来去翻信纸,“我应该主动写信问候一下。”
可不是人人都有她这么好的运气,刚好食品厂招工,又刚好考上了。
即便是在这儿,整个怀安县也才考上了两个知青。
牛若真把信写好,心里踏实了许多,对着宋满冬更感激了。
宋满冬正在竭力适应这种感激。
从前,她可鲜少多管闲事儿,都怕出麻烦。
隔天一早。
天蒙蒙亮的时候,宋满冬便起床了,轻手轻脚的开始准备蒸米糕。
米糕小火蒸上,她又继续睡下。
这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冬日清晨。
牛若真昨天睡得晚,本来还担心会睡过头,结果起床铃还没响,她就先被一阵香味儿给唤醒了。
香甜的气息,叫她鼻尖松动,身体也挪了起来,直到砰的一声。
“嘶!”牛若真从地上爬起来,捂着脑袋。
她是裹着被子摔下来的,身上没什么大碍,可头上却撞了个大包。
“没事儿吧?”宋满冬探头看她一眼。
“没。”牛若真捂着头坐在床边,肚子咕咕噜噜的叫起来,她才想起来自己是怎么摔下来的,“好香啊!”
牛若真清醒过来,眼睛第一时间锁定的就是正冒着热气的蒸锅。
她咽着口水,“满冬,是你做的米糕在散发香气么?”
宋满冬哭笑不得,“应该是吧。”
“我能吃一口么?”牛若真迫不及待的看向她。
“现在还不行。”宋满冬在她期待的目光中摇摇头。
见牛若真沮丧的低下头,才补了一句,“还没熟。”
“熟了可以给我吃?”牛若真惊喜的看她。
“当然。”宋满冬肯定点头,“我蒸了一锅呢。”
牛若真便开始等着米糕蒸好。
她实在困得厉害,可一点儿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是香甜的气息。
问的久了,还问出来了点儿更细的味道,“这个是不是还放了桂花?”
宋满冬听见咕哝声,就见她歪在床边,一边问着一边打瞌睡。
“放了桂花蜜。”宋满冬回答道。
说完牛若真没有反应,也不知是不是睡过去了。
她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便先起来洗漱,刚一下床,牛若真蹭的坐了起来。
宋满冬只好先洗了手,给她切下来一块儿,叫她吃了别继续惦记了。
牛若真也是觉得这一口到嘴里,她就不会那么犯馋了。
谁知道一口下去,香甜的气息直接将她从沉睡中唤醒,叫她精神抖擞起来。
“满冬……”牛若真期期艾艾的看了宋满冬一眼。
又看看锅。
她是看着宋满冬做的,知道用的都是白面和上好的白米,做起来也十分费工夫。
叫她死乞白赖的拿肯定不好意思的。
牛若真请求的看着宋满冬,“能不能卖给我几块儿啊?”
“一块儿也行。”
宋满冬只好停住出门刷牙洗漱的脚步,“你想要几块儿就能要几块儿,不过我过两天估计还会做,你别要太多。至于买……”
她话还没说完,牛若真已经大声喊了起来,“那我要两块儿、不、我要八块儿——”
她自己是吃不完这么多的,但是她可以送给别人,正好她有几个交好的女工,平日里总是互相分享吃的,这个米糕可以拿去跟她们一块儿分。
“邦邦”的敲门声响起,宋满冬只好把话先咽了回去,开门查看情况。
只是拉开门见到的却是几个陌生的女工人。
宋满冬没见过她们跟牛若真走在一起,手挡着门,先问了她们来做什么,“你们是要找谁啊?”
“找……”带头的女工人嗑吧了一下。
回头有看看其他人,发现大家跟宋满冬都不相熟之后,实在憋不出来什么。
索性直接道,“我们就是想来问问,是不是你们宿舍在做早饭?”
宋满冬心底惊讶了一下,先问她们,“是吵到你们了么?”
“没有没有!”带头的女工人连忙摆手,“就是动静太小,我们没听出来是哪一间的。”
“还好你们烧了火,烟囱冒了出来,叫我们找到了。”
她说着指了指门上玻璃窗探出来的一截烟囱。
整个三楼,只有宋满冬她们一个宿舍装了煤炉。
宋满冬听她的态度不像是找麻烦,心底安定了许多,又问,“那是为了什么?”
女工人搓搓手,“那个又香又甜的东西能跟我们换点儿么?”
住宿舍,吃食堂,她们手里本就宽裕,加上刚发了工资,也不委屈自己。
闻见味儿就立马找过来了。
就算再贵,也能咬咬牙换一块儿,尝尝味儿。
当然,她们也不怕被坑被骗,这里可是食品厂的宿舍区,大家都是一个工厂的人,敢骗人,明天就叫他们在工厂里出名。
作风问题严重的时候,说不定会被厂里辞退。
宋满冬没想到她们是为这事儿来的,不由得感慨,果然还是工人们有钱的多。
她在河东大队天天做饭,饭菜的香气传出去,也没人大着胆子来说请她帮忙做一回的,都拿不出钱。
宋满冬心里想着,让开位置,叫她们先进屋,“我做的不少,你们要是真想要,也能换一点儿。不过,咱们拿什么换?”
几个人挤进屋来,带头的女工人道,“用咱们食堂的饭票。”
大家显然都是轻车熟路的人。
宋满冬衡量过后便点了头,这个再合适不过,食堂的饭票是没有期限的,也可以随意交换。
她能自己吃,也能回头换给别人。
宋满冬,“米糕比较烫,刚蒸熟,你们想要的话,恐怕得拿个东西装。”
“那我们回去拿。”女工人说着要走,忽的瞧见了宋满冬的室友,“若真?”
“红姐。”牛若真从被窝里出来跟她们打了招呼。
红姐脸上露出恍然,“原来你们就是今年考进来的两个知青,既然这样我们也放心了。”
比起那些大队上来的工人,她们更愿意跟知青打交道,毕竟读书的文化人都要面子,爱讲究,遇上泼皮无赖的情况也不多。
当下,几个人便欢欢喜喜的回宿舍拿东西去了。
宋满冬也抓紧时间洗漱后,把米糕从蒸锅里拿出来,检查了一下。
确认没问题之后,才切成等块儿。
只是她远远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宋满冬一报出价格,女工们便开启了哄抢。
这一锅竟是还不够她们分的。
宋满冬不得不劝道,“我明天还会再做,不用拿回去屯着。”
红姐大大咧咧道,“我今天就能吃完,不对,三块我一顿就吃完了。”
“不吃饱哪儿来的力气干活啊?”
牛若真也在后面弱声道,“满冬,给我留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