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雷厉风行,猎鹰行动开始。
“陛下,臣怀疑,这极有可能也是那些乱党的手笔,他们可以安排倭寇来京城刺杀陛下,又能悄无声息派来死士对雅妃娘娘等人下毒,还有狗胆敢假传圣旨.....。”
“不管是从作案的风格,还是作案的手段来看,这诸多案件,行事风格都极为相似,极有可能是同一伙人所为。”
“那些女乱党,武功不俗,还有先进的火器,又有大批的死士,臣以为现在可以并列一案来查,或许恭王也只是被幕后黑手利用,来削弱陛下的棋子而已。”
“陛下,您可不要忘了,这些刺客,自始至终,都在针对陛下与陛下.身边的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从各个方面来削弱陛下手中的有生力量,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臣如果所料不错的话,去往东平府的传旨队伍,八成也遇害了。”
“之所以现在东平府没有动静,因为东平府位于辽东,辽东又有四省,那里的情况远比中原腹地要复杂的多,而且异族众多,辽东总兵夏侯杰又是先帝时期的功臣名将,想必辽东之地并不会像是沧州一般简单。”
“臣以为,现在陛下应当以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派出部分军队,进驻嘉陵关,成居高临下之势,俯视沧州。”
“嘉陵关乃是自沧州进入并州再进入顺天府的唯一要塞,陛下只要控制嘉陵关,易守难攻,再加上马上就要进入寒冬,恭王只要不过嘉陵关,就不成气候。”
“第二,如果嘉陵关布满重兵代表了陛下迎头拒敌的态度,那么陛下只要切断三洲的粮道与官道,进入寒冬这三洲的百姓都要过冬,没了过冬的物资,百姓们必然不会跟随恭王胡作非为。”
“第三,如果这一切都是幕后黑手所为,陛下可以放长线钓大鱼,再放出一明一暗两道消息出去,明面上,继续有小股队伍护送圣旨并且让人携带姚太妃信物前往沧州与东平府,这样一来,如果幕后之人再出手,陛下定能一举擒获。”
“第四,陛下可以采纳元太师的意见,推出恩令诏书,瓦解沧州等地内部的势力,比如免去百姓徭役,免去主动投诚者的死罪,如来正面加侧面的手段,方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杨傲之经过深思熟虑后,一口气说出了自己认为周密无比的对策。
这清晰的思路以及种种条理,也让李长青眼前一亮。
“好。”
刘长青面色一喜,看向武将一列,“诸位爱卿,谁愿意带京都禁军进驻嘉陵关?”
“陛下,臣愿往。”
“陛下,臣愿往。”
“陛下,臣愿往。”
“.......。”
“.......。”
李长青话音刚落,一众武将接连开口。
有南宫雄,苏烁,张云,姚青,徐浩然,赵风虎等人。
其余的武将,大多数都是些参将,只能为将,不能为帅,再者这些武将也是士族出身,这种事情也没人愿意与声名赫赫的几人争功劳。
京军乃是全国战斗力以及装备最好的军队,是地方兵不能比的。
此次驻守嘉陵关,虽然说没有多大的风险,但也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事情。
李长青看着请缨的几人,先是忽略了南宫雄。
本来南宫雄就是戴罪立功之身,但此次拓跋玉儿案件过去还没多久,派南宫雄去必然不合时宜。
再者,就是自己比较信任的几人,如姚青,徐浩然,赵风虎等人。
但赵风虎负责京都城防,徐浩然又被自己提拔为九门提督,这二人都身居要职,自己也不合适派他们出去。
至于姚青,训练白虎营,时日尚浅,李长青对苏家父子掌控已久的白虎营依旧是不太放心。
身为帝王,多疑是本性。
殊不知,正是这份多疑,为不久的将来,挽回了一笔极为重要的损失。
看来看去,苏烁此人两面三刀,跟鲁国公一般都属于笑面虎的角色,李长青更不可能派苏烁去。
苏烁刚刚交了兵权,现在又把兵权还给他,怎么可能?
最终,李长青思索片刻,定格在了张云的身上。
智将张云,论武力值或许不及南宫雄等人,但智谋绝对没话说。
再者,前任左相国退位,张云在朝也是如履薄冰,应该没什么问题。
“张爱卿,你可愿意率领三万神机营将士进驻嘉陵关?”
闻言,张云立即跪地道,“陛下,臣愿往,关在人在,关亡人亡。”
京军三大营,分别是神机营,白虎营,青龙大营。
其中神机营是以骑兵为主,总计有五万人。
白虎营与青龙大营,大多以步兵为主,共计十二万人。
加上顺天府周边的卫所兵,京都之地的大军数量足足有二十多万。
这是全国最高水准的部队。
三万神经营大军,足以媲美十万地方军,凭借嘉陵关天险,足以抵挡恭王的叛军。
“好。”
李长青看着张云,满意道,“来人,拟旨.....。”
旋即,李长青发布了好几条命令。
首先,让张云即刻动身,率领神机营部队前往嘉陵关。
传旨沧州以外各州府道,一律断绝与沧州等地的贸易往来,违令者杀无赦。
其次,李长青为了安全起见,命令工部制造了无数推恩用的纸张。
这些纸张之上,写有诸多恩泽条例,由弓箭手发往各地的城池。
再者,就是瓦解当地官员的命令。
李长青在朝堂之上,指派了几名官员为特使,明面上出发,去沧州等地接洽。
散朝后,李长青又派出了数支小股队伍,一来是为了吸引幕后黑手注意,二来是保护先前出发的特使,想要揪出乱党。
这次行动,也被李长青称为猎鹰行动。
当然,朝堂之上杨傲之虽有谏言,但李长青为了以防万一,回到上书房后又与杨傲之商量了诸多对策之后,这些小股部队才秘密出发。
上书房内发出的命令,与朝堂之上杨傲之的谏言不经相同,但作用却是一模一样的。
一切行动,极为保密。
谁都没有注意到,散朝之时,鲁国公的脸色极为精彩。
他深深的看了眼杨傲之,眼中的寒芒一闪而逝,掩饰得极为巧妙。
此人不除,将是个大祸害。
一想到杨傲之将一切都分析得头头是道,鲁国公苏邢就有种不寒而栗之感。
真要给此人查下去,或许还真的能查出点什么蛛丝马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