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幼互动技巧
一、师幼互动的概念
(一)师幼互动的概念
师幼互动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内在的教育观念(包括教育观、儿童观、人才观、发展观)、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因此,简单来说,师幼互动即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即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之中,既发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发生在非正式的区域、游戏、生活等活动中。它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各种人际交往活动的核心。
持续师幼互动行为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要把球接住,然后再把球抛给对方或其他人。
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会话,是师幼互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师幼互动的类型进行了分类。
从互动发起人的角度来分,有由教师发起的互动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吴康宁教授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学生为行为对象,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三种类型。
也有研究者将师幼互动划分为事务性互动和情感性互动。
还有研究者根据师幼互动的目的、宽容性、情感性、发现意识、方式等维度,将师幼互动分为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和灌输型。
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幼儿回应是师幼互动的基本模式。
二、师幼互动的作用
任何设计完美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都要借助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才能实现其价值。也正如此,师幼互动成为幼儿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在成人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成人是否能够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为他们提供支架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对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观察研究还发现,高水平的教师总是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供扩展的解释和额外的信息;教师通过反馈向幼儿提供鹰架式的支持,能够鼓励幼儿持续参与活动,并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研究结果还显示,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的教育支持水平,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的情感支持水平,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社会能力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同时,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师幼互动既包括教师发起的互动,也包括幼儿发起的互动,这本身就有利于幼儿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游戏、生活活动、过渡环节等过程中,都存在大量的师幼互动。
三、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积极”是指师幼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意识和生动活泼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状态;“有效”是指师幼互动过程能消除幼儿盲目发起的消极互动,启迪幼儿主动发起有价值的互动,从而推进活动有价值地开展,这既能增强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主体意识和综合能力,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积极主动发起互动与幼儿积极主动发起互动并重
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设计师幼的内容,运用语言、肢体动作、情感等激发幼儿活动,或者是关注幼儿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发起互动的空间和时间(宽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合理的空间布局、充足的探索和质疑时间);幼儿则主动投入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发问。
例如,在“小蝌蚪”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不同形态的蝌蚪,有的只有两条腿,有的已有四条腿,还有的没了小尾巴。教师提供的蝌蚪的生活环境也不同,有的放了水草,有的放了鹅卵石,还有的放了一些米粒等。从中可见,教师对材料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精心预设,有意制造差异,引发幼儿观察、比较、思索,产生疑问,主动发起互动。针对这一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幼儿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有的蝌蚪有四条腿,而有的只有两条腿?为什么有的有尾巴,有的没有尾巴?为什么有的颜色是黑黑的,有的颜色是灰灰的?为什么有的罐中有很多水,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而有的罐中水很少,小蝌蚪还在石头上跳呢?有了一连串的问题,幼儿就会去主动发现,积极互动。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当让幼儿充分享有主动的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有意识地多赋予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时间和机会,以利于幼儿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幼儿本身具有主动交往和角色主动化的权利。
(二)互动内容预设与生成并存
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开启的互动的内容以指导活动和评价活动行为为主。指导活动是以提问、提示、解惑以及以玩伴身份参与活动,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和获得新知识;评价活动行为主要是在幼儿有新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时给予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仅要对自己开启的互动的内容(包括发起和回应)精心预设,还要精心预设幼儿可能开启的互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追随幼儿回应中有价值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深入地思考或帮助幼儿纠正认知偏差。这样的连续追问不仅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形成“倾听—理解问题—思维碰撞—发表见解”的思维链,同时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幼儿发起的互动的内容中有价值的思考,回应幼儿的奇思妙想,生成精彩的活动内容。
例如,当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花园中的西瓜虫时,教师根据预设的问题问:“西瓜虫最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幼儿A说:“我一碰西瓜虫,它就会卷起来的,像一个小小的球!”教师追随幼儿回应中有价值的思考,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西瓜虫为什么要卷起身体吗?”幼儿A说:“因为它要和我们玩!”针对幼儿的这一认知偏差,教师再问:“你们知道刺猬受到比它强大的敌人的侵犯时,会怎样保护自己吗?”幼儿B回答:“它会卷起来,就像一个浑身长满刺的球,敌人一靠近就会被刺到。敌人害怕了,就逃走了。”教师接着说:“西瓜虫就像刺猬一样,它也要保护自己的哦!”幼儿B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西瓜虫为了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用手碰它的时候会卷起来。”教师会意地点点头说:“某某发现了西瓜虫保护自己的秘密了。”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捕捉到了幼儿A发现“西瓜虫会卷起来”这一话题中的潜在教育价值——让幼儿发现动物保护自己的各种现象,并用追问的方法生成了“你们知道刺猬受到比它强大的敌人的侵犯时,会怎样保护自己”等一系列回应幼儿的精彩话语,让幼儿进一步讨论。这不仅帮助幼儿纠正了认知偏差,而且让幼儿感受到了发现秘密(西瓜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的乐趣。
(三)教师与幼儿集体、幼儿小组、幼儿个体互动有机结合
师幼互动分成教师与幼儿集体互动、教师与幼儿小组互动、教师与幼儿个体互动三种。教师与幼儿集体互动一般指教师与11名或以上(包括全班)幼儿间的互动,教师与幼儿小组互动一般指教师与2~10名幼儿间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个体互动一般指教师与1名幼儿间的互动。
研究发现,教师与幼儿集体、教师与幼儿个体的互动较多,而教师与幼儿小组的互动偏少。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与幼儿小组的互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幼儿行为和教师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影响师幼互动的整体效果。这是因为这种互动是在幼幼互动基础上发生的,较单个幼儿直接与教师互动而言,它的互动水平更高。在师幼互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与幼儿小组的互动,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小组,增加与幼儿小组互动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