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困兽之斗2
徐子陵暗叹一口气,欲语无言。寇仲拍拍他肩头道:“今晚我两兄弟的谈话非常有建设性,大家都把长期郁在心底的话倾吐出来。他奶奶的熊,我们别无其他选择,只好依原定计划去见老窦,看看老天爷究竟想帮哪一方的忙。”
是夜三人继续行程,全速赶路,天亮时进入夏军的势力范围,他们朝黎阳疾行,途中遇上夏军一个垒寨,问清楚窦建德大军所在处,次日正午后抵达黄河支流北水西岸的武陟,窦建德大军驻扎之地。只看武陟城外营帐连绵,沁水舟船云集,便知窦建德有西攻唐军之意。由于跋锋寒没有见窦建德的兴趣,经商议后,徐子陵留下陪伴跋锋寒,两人在城外一处山头等候寇仲的消息。
寇仲独自入城,窦建德正和手下大将举行会议,闻得寇仲从洛阳突围而来,大喜下偕刘黑闼、徐圆朗、新归降的孟海公、大将张青时、中书舍人刘斌、国子祭酒凌敬一众武将文臣,在帅府大堂接见寇仲。除孟海公和徐圆朗外,其他人都曾在黎阳之战跟他碰过头,小别重逢,自有一番寒暄热闹。孟海公年纪四十许间,面相粗豪,神情严肃,很少露出笑容,但寇仲却直觉感到他是那种面冷心热的人。不轻易和人交朋友,一旦为友,则可为朋友两插刀都不皱半下眉头。徐圆朗比孟海公至少年轻十岁,身材修长硬朗,举止从容,看人的目光总带着探询和审视的味儿,是有胆有色,智勇俱备的人物。此两君均曾威霸一方,投降夏军后成为窦建德最重要的班底。
分宾主坐好后,窦建德和手下轮番询问洛阳的情况,显示出他们对洛阳的关心,寇仲一一回答,坦白表明洛阳水深火热的处境,最后道:“自宋金刚被李世民大破于柏壁,突厥大汗颉利入侵中原之计受重挫,一贯以来唐据关中,夏据河北,郑据中原三足鼎立之势再不能保。唐室威势愈盛,对郑夏愈为不利。现李世民率二十万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兵分多路,把洛阳外围各城逐一蚕食,今更把洛阳重重围困。李世民攻破洛阳之日,就是他挥军北上攻夏之时。逢此生死存亡的时刻,窦爷何不放下旧怨,趁唐军攻城不下,出兵救郑,只要能收复虎牢,唐军必退,那时窦爷声威大振,谁敢不从?”
窦建德微笑道:“是否王世充那兔崽子请少帅来向我求援?”
寇仲苦笑道:“我也在为我的少帅军着想。”
窦建德目光落在夏军首席谋臣凌敬处,示意他说话。凌敬发言道:“少帅与我们关系密切,少帅有难,大王绝不会坐视,可是王世充此人反复难靠,不可信任。假设他忽然向唐室投降,我们岂非陷于进退两难之局。”
寇仲求助的往刘黑闼瞧去,后者双目射出无奈神色,微一摇头,表示他不宜插嘴。寇仲明白过来,晓得窦建德非是不肯出兵,而是要争取最有利他的条件,不但要王世充屈服,更要他寇仲屈服。这回见到的窦建德,与上趟在黎阳时见到的窦建德大有不同处。虽然仍是如假包换的那个人,可是其踌躇志满,似把天下置于其脚下的自信气魄,又使他像变成另一个人。寇仲对他再没有亲切可近的感觉,不由想起李世民“建德新胜孟海公,将骄卒惰”的评语,不断的成功确能令人改变。
寇仲叹道:“我寇仲可向大王保证不会发生这种事,在某一程度上,洛阳已不由王世充话事作主,除非他能先杀死我寇仲和五千少帅军的精锐,而这是王世充现时的实力无法办到的事。”
徐圆朗沉声道:“我们若解洛阳之围,对王世充有什么好处,他已无力守卫洛阳,那时洛阳不是落入少帅手中,就是给我大夏进占之局,与被唐人攻陷有何分别?”
寇仲心中涌起不舒服的感觉,在来见窦建德前,他还抱着自家人好说话的心态,一切有商有量。待现在见到窦建德,刘黑闼又有难言之隐的无奈神情,令他感到窦建德对他颇有戒心,纵容手下们群起质询,令他满腹败唐大计无从说出,因要说服窦建德援郑已非易事。
寇仲肃容道:“首先我寇仲郑重声明,洛阳一或陷于唐人,又或成大王囊中之物,都绝不会落到我寇仲手上。我的目的只是要击退李世民,将大唐军赶回关中。”顿了顿续道:“至于王世充因何向大王厚颜乞援,照我猜是人皆有侥幸之心,王世充亦不能免。际此山穷水尽之时,若投降李渊,过往所有辛苦建立出来的成果尽付东流,且他的情况比诸李密更有不如,是不得不降,所有过去的做皇称帝的风光一去不返。只要王世充想想李密在长安的情况和下场,当知回头路不好走又难挨,故要趁尚有本钱作垂死挣扎前博一铺,最理想当然是大王与李世民斗个两败俱伤,让当年李密火并宇文化及的情况重演,若从这角度去看,投降唐室和向大王求援,该有很大的分别。”
窦建德手下另一谋臣刘斌颔首笑道:“少帅辩才无碍,教人佩服。不过少帅渡河攻虎牢之策,仍有斟酌余地。以我大夏军之强,攻唐军之强,实胜败难料。更上之策,莫如避强攻弱,趁唐军围城之际,我大夏用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设立粮道,阵脚稳后再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趋浦津。如此可有三利,首先如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我大夏形势益强;三为关中震骇,郑围自解。为今之策,无逾于此。”
寇仲一呆道:“大夫所言,实是上上之策,对唐军确能形成巨大的牵制,不过却有两大问题,首先我们的对手是李世民,若晓得大王不渡河而西攻,必全力攻打洛阳,置其他不顾,只要唐军能封锁大河,大王只能暂时称雄于大河北岸。第二个问题是洛阳只余个半月的存粮,挨不了多久,如大王决定不渡大河,我只好和手下立即撤离洛阳,回彭梁看看还可以有什么作为。”
孟海公脸色一沉道:“少帅语带威胁,实属不智。”
寇仲心头火发,暗忖自己这回来求援,全无私心,为的是天下万民,对方不但不领情,还处处进逼,教人气愤不平。
刘黑闼开腔打圆场道:“少帅只是实事求是,我刘黑闼敢以性命担保,少帅此来对我大夏是心存善意。”
窦建德亦知开罪寇仲实为不智,点头同意道:“我们曾和少帅并肩作战,深悉少帅为人,海公仍是初见少帅,故有此误会。”
孟海公虽见刘窦两人先后为寇仲说好话,仍不肯道歉,拉长脸孔不发一言。
窦建德默看寇仲半晌,沉声道:“现在形势有异,少帅再非孤军作战,‘天刀’宋缺刚占海南,宋家舰队随时北上,使北方情况更趋复杂,如我大夏军与李世民为争洛阳相持不下时,宋缺大军杀至,究竟有利于我大夏,还是有利于唐室,又或最后只便宜了宋缺,让他坐收渔人之利,少帅可否释我疑虑?”
寇仲恍然大悟,关键处仍在天下人人震惧的宋缺,李渊既为此难以安眠,窦建德亦心生惧意。在这种情况下,他寇仲的少帅军休想能与夏军衷诚合作,攻取虎牢。窦建德能是李世民的敌手吗?忽然间他乐观的心情烟消云散,前途一片渺茫,而战死洛阳的可能性陡增,还要连累徐子陵和跋锋寒两位好兄弟。叹一口气后,寇仲长身而起,正容道:“我寇仲以我的信誉人格保证,在洛阳胜负未分之际,只要我寇仲尚有一口气在,宋缺绝不会沾手洛阳。且沈法兴、李子通仍在,宋家在海南阵脚未稳,故于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宋家舰队始能北上。只要大王答应出兵解洛阳之围,我寇仲会死守洛阳,恭候大王兵至。我现在必须立即赶返洛阳,只待大王一句说话。”他再没说下去的耐性,要与窦建德摊牌。
堂内鸦雀无声,目光都落在窦建德身上。高踞堂北石阶龙椅内的窦建德双目神光闪闪,目不转睛的凝视寇仲,然后长笑道:“好!少帅快人快语,我窦建德岂会拖泥带水,三天内我大夏的先头部队会渡过大河,若上天认为我窦建德是当皇帝的料子,个半月内我将和少帅在洛阳城外会师,那时希望少帅能对自己将来的去向,给我一个肯定的答覆。黑闼替我恭送少帅。”
跋锋寒道:“子陵在想什么?”
徐子陵正凝望在山崖下方平原流过的沁水,在落日余晖下两艘夏军水师船从武陟的码头开出,驶往大河的方向,闻言道:“我在想阴显鹤,害怕他遇上不测之祸。”
跋锋寒微笑道:“这或者是现在这一刻你脑海转动的思维,可是先前你双目透出温柔缅怀的神色,那时你想的该不是如此大杀风景的事吧?”
徐子陵赧然道:“我是想起在幽林小谷与石青璇相处的情景,由她联想到大明尊教,再从大明尊教想到阴显鹤,如他有什么不测,大明尊教应脱不掉关系。”
跋锋寒道:“回忆就是这样,一件事勾着另一件事。所以我很少思念和回忆,此为武道修行的大忌。修行者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眼前这一刻。不但只有这一刻,还要掌握这一刻,知道这一刻,否则生命会像梦幻般不真实,糊里糊涂的过去。就像我此刻除望着武陟城,更同时醒觉到那望着武陟城的‘我’,这就是我从沙漠百日修行领悟回来最重要的心法。”
徐子陵默然片晌,一震道:“这么简单的心法,为何我从没想过,不过这心法是知易行难。在战场上面对生死,我们是被迫不敢错过眼前任何一刻,但在平时令我们分神的内外因素千头万绪,防不胜防!像此刻我和你说话,便醒觉不到那和你说话的自己,掌握不到眼前此刻。”
跋锋寒笑道:“子陵是可以办得到的,只不过你对自己没有要求,故而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至乎享受生命那种梦幻般不真实,浑浑噩噩的感觉。假设你不是有寇仲这位四处惹麻烦的兄弟,你肯定没有今天的成就。”
徐子陵哑然失笑,点头道:“锋寒兄的看法准确,该是如此。冥冥中当自有主宰,佛家称这为缘分,术数家则认为是命数,好像我们初遇锋寒兄时,怎想得到会和你结成生死之交,这或者就是缘分命数。”
跋锋寒露出回忆思索的神色,徐徐道:“子陵勾起我的回忆了!就暂时让眼前此刻的心法失守。坦白说,我从没想过会和任何人交朋友,只推崇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对在四周发生的人事都视为过眼云烟。”顿了顿续道:“真正令我感动的是你们之间真挚的兄弟之情,我从没见过像你们般全无私心,肝胆相照的交往。使我对你们敌意尽去,还生出能交到你们两位朋友,有不负此生的痛快。”
徐子陵心头一阵激动,跋锋寒少有这么倾诉心内的想法,是否因他亲尝李世民的手段后,对洛阳之战再不乐观,在生死存亡的威胁下,易生感触。
跋锋寒凝望武陟,叹道:“能令李元吉东来监视李世民,分薄李世民的兵权,实是魔门非常厉害的一招棋。”
徐子陵愕然道:“锋寒兄这番话说得奇怪,让李元吉参与洛阳之战,该是李渊和建成的意思,为何却变成由魔门操纵的一个计策奸谋?”
跋锋寒淡然道:“子陵是当局者迷,我是旁观者清。师妃暄挑出李世民作未来真主,实乃对抗魔门两派六道的神来之笔。而事实上直至那一刻,慈航静斋与魔门的斗争仍处在下风,先被石之轩颠覆大隋,令天下陷于群雄割据争霸的乱局,如非碧秀心克制着石之轩,石之轩几可肯定能以杨虚彦代杨广,从背后操纵大局。师妃暄慧眼识英雄,判断出李阀是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势力,更晓得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笼络突厥和魔门两大势力,故决定全力支持李世民,使李世民成为李家污流中唯一清流。”
徐子陵透出深思的神色,皱眉道:“可是那也将李世民推到动辄与父亲反目,与兄弟阋墙的危险境地。唉!在这点上我真不明白妃暄,至少不需那么张扬过分。”
跋锋寒摇头道:“此事非常微妙,李世民是李阀的代表人物,师妃暄支持李世民,等于支持李阀。李渊和李元吉该感到高兴才对。只有魔门才明白师妃暄的用心,故千方百计,以种种方法破坏李阀内部的团结,利用李渊对妃嫔的爱惜,李建成对李世民军功盖世的震惧,李元吉想当皇帝的私心,牢牢控制三方。所以李世民和父兄的斗争,暗里实为慈航静斋与魔门两派六道之争。”
徐子陵同意道:“锋寒兄的分析透彻而有说服力。”
跋锋寒道:“魔门现在最害怕的事,就是李世民为对抗父兄而与你们修好。派出李元吉到洛阳这战场来,正是要阻止情况朝这方向发展。魔门若不同意,尹德妃、董淑妮等自不会为李元吉向李渊说项,李渊更不会在此等关键时刻影响李世民的军心。我们走着瞧吧!李元吉必会干出一些事,使我们和李世民间结下更解不开的深仇,他奉有李渊密谕,有些事李世民不得不照他的意思去办。”
大地逐渐昏暗,寒风呼呼吹来。徐子陵欲言无语,感到从心底涌上来的劳累。
跋锋寒双目神光闪闪,说道:“人是脆弱的,过去是一种负担,不测的未来则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把注意集中于眼前此刻,不但是修行的心法,更是保持强大斗志必须的手段。还记得我那句话吗?谁够狠谁就能活下去。子陵既决定与我们并肩作战,应抛开一切,子陵明白我说这番话的含意吗?”
徐子陵点头表示明白,正如李世民所说的,战场上非友即敌,再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刘黑闼和寇仲并骑抵达西门,守门将兵见是寇仲,均肃立致敬。
寇仲向刘黑闼道:“不用送了!马儿还给你,回洛阳靠两条腿方便些。”
刘黑闼沉声道:“我再送你一程。”
两人一路走来,没说过一句话。寇仲耸肩表示没问题,跟在刘黑闼后策马出城,离开官道,向草原上缓骑而行。
刘黑闼叹道:“我真担心窦爷会输掉这场仗。”
寇仲苦笑道:“我刚才见的那个窦建德,再不是我在黎阳攻城时认识的窦建德,同一个人为何会相差这么远?”
刘黑闼沉声道:“因为他这几个月太顺景哩!先破宇文化及,接着攻克黎阳,唐军中出色人物如李世勣亦是手下败将,又收复孟海公,使他感到皇帝的宝座成为囊中唾手可得之物,真性情不受节制下显露无遗。”
寇仲剧震道:“刘大哥似是对老窦非常不满,究竟发生什么事?”
刘黑闼愤然道:“他要我留守黎阳,摆明是不信任我,怕我会投向你。”
寇仲颓然道:“我来时充满希望,现在却是失望透顶,至乎绝望。想不到窦建德这么沉不住气。唉!大哥有什么打算?”
刘黑闼恢复平静,微笑道:“有什么好打算,横竖我活不过二十八岁,早一年死,迟一年死没什么相干!我会以性命证明给窦建德看,我刘黑闼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寇仲记起当年他说过宁道奇曾批他活不过某一岁数,而刘黑闼正因命不久长,眼睁睁错过追求素素的机会,令人扼腕。一时心头涌起无限感触,叹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怎会有机会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宁道奇说话?而他怎会那么缺德泄露别人的死期。这类没趣的事最好不让当事人知道,假设他批错,刘大哥岂非很无辜?”
刘黑闼忙道:“小仲勿要对他老人家不敬,我能得他指点,是几生修来的缘分。他老人家并非批死我过不了二十八岁,而只说这是个关口,除非我肯放弃刀头舐血的杀戮生涯,否则凶多吉少。”
寇仲摇头道:“我第一个不信,命运就是命运,一是有一是无,所以若命运真的存在,是没有‘如果’或是‘除非’这回事。试想想吧:若命运有两种可能性,牵一发动全身,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会像倒骨牌般影响开去,到最后会改变一切。”
刘黑闼沉吟片晌,点头道:“你说得对,那我更是死定了!宁道奇摆明在安慰我,叫我修德怕是修来世之德。”
寇仲为之愕然,他本想设法解开刘黑闼这宿命的心结,岂知适得其反,驱走他最后的一线希望。
刘黑闼哈哈一笑道:“生死有命,富贵由天。大丈夫马革裹尸,战场是我最好的归宿,迟死早死算他奶奶的什么鸟事!我们勿要在此事上费神。宁道奇为何要纡尊降贵的来指点我的前程,到现在我仍是糊里糊涂。听说你曾和宁道奇交手,是否真有这回事?”
寇仲点头道:“确有此事,他力劝我没有结果后本欲杀我,不知如何反在武学上点化我,笑着走了,真奇怪!”
刘黑闼一震道:“或者他看出你是未来统一天下的明主也说不定。”
寇仲想起另一事,亦心头暗颤,随口应道:“刘大哥勿要说笑,我能不死已是万幸。”
刘黑闼叹道:“小仲你有否想过为何窦建德会这么顾忌你呢?”
此时离徐、跋藏身的山头只里许远,寇仲勒马停下来,苦笑道:“这种事教人如何去想?我本以为你的大王是心胸广阔大仁大义的豪雄霸主,哪晓得只是一场误会。”
刘黑闼道:“窦爷虽一心当皇帝,但本身到今天仍是个有情义的人,只是你对他的威胁太大。自黎阳之战后,你在我大夏军中建立起崇高的声誉,隐有盖过窦爷之势。就像李世民之于李渊和李建成,兼之你和我情逾兄弟,背后又有宋缺支持,若你有意和窦爷争天下,不用打,我军已四分五裂,他对你的顾忌不是没有理由的。”
寇仲摇头苦笑道:“刘大哥早点回去吧!你这么送我出城,你大王不怀疑我们在背后说他坏话才怪。”
刘黑闼洒然道:“一个快要死的人哪管得这么多,你不用为我担心。不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送到此处,希望我们三兄弟尚有后会之期,替我向子陵问好。”
寇仲心中涌起生离死别的魂断神伤,偏又无力改变眼前的景况,喝道:“刘大哥珍重!”跃下战马,迅速远去。
跋锋寒瞧着刘黑闼一人双骑逐渐远去的背影,沉声问道:“窦建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徐子陵的心直沉下去,隐觉不妥,否则刘黑闼好该多走少许路来和他们打个招呼,摇头道:“我对他并不熟悉,纵相熟又如何?每个人都会因不同的立场、切身的利益、运道的顺逆因应情势变化而改变,王世充就是好例子。你试看看,假设他保得住洛阳,对我们会是怎样一副脸孔?”
跋锋寒冷然道:“王世充早完蛋了!不论哪一方胜出,再轮不到王世充来争天下。王世充不顾颜面向你们求援,并非要保霸主之位,只是要保命。因他与魔门亲密的关系曝光,以李世民一向的英明决断,城破后必斩王世充,除非李元吉从中作梗,否则没有第二个可能性。”
徐子陵讶道:“锋寒兄比我和寇仲看事情更透彻清晰。”
跋锋寒道:“我是在艰苦的环境长大,讲的是心狠手辣,事事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所以能对每一件事情提供另一角度的看法。”
此时寇仲登山而来,直抵山崖,在跋锋寒另一边坐下,叹道:“我终明白师妃暄为何挑李世民作未来天下的真主。”
两人闻言愕住,寇仲并非师妃暄,怎可能凭空明白仙子的用心。
跋锋寒大感兴趣道:“说来听听。”
寇仲道:“这并非师妃暄单独的决定,必须得道家的首席代表宁道奇点头同意。宁道奇凭的是他的鉴人之道,从相法瞧出李小子是帝王之相,所以师妃暄敢落实她支持的人选。”
跋锋寒嗤之以鼻道:“我第一个不信命相这江湖术士骗人的玩意,宁道奇又如何?我承认相格确有好坏之分,如同丑妍有别,对运道有一定的影响。可是世上怎可能有这种帝王的相格,绝对是无稽之谈。”
寇仲问徐子陵道:“陵少怎么看?”
徐子陵皱眉道:“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相人之学,宁道奇肯定是精于此道的人。从相格肯定李世民为人选合乎他的情理。不过我同意锋寒兄的看法,世上该没有帝王之相,宁道奇终非神仙,总会有批错的机会。”
寇仲哈哈笑道:“希望你们不是为安慰我这么说,管他什么命运,我寇仲是永远不会认输的,李世民有本事就宰掉我吧!”
跋锋寒沉声道:“应说是宰掉我们三兄弟。”
寇仲一阵感动,探手把跋锋寒搂个结实,笑道:“以前不是说过若形势不对,老跋你会开溜的吗?”
跋寒苦笑道:“我跋锋寒如今再不是那种人。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留大家一起留,走便一起走。”
徐子陵淡淡地说道:“窦建德方面你是否触礁了?”
寇仲颓然道:“你这话虽不中亦不远矣!他虽答应挥军来援,但对我顾忌甚深,使我无法为他筹谋出策,让那回攻打黎阳的衷诚合作重现虎牢。唉!李世民对窦建德看得很通透,窦建德却似不把李世民放在眼内,未开战已可知结果,他奶奶的熊。”
徐子陵道:“有刘大哥助他,窦建德至少有一拼之力吧!”
寇仲无奈道:“老窦命刘大哥留守黎阳。”
跋锋寒色变道:“窦建德无论军力和才智均不及李世民,这一仗如何能打?”
寇仲双目闪耀精芒,缓缓道:“所以我们必须靠自己,当李世民移师虎牢截击窦建德,就是我们反攻围堵唐军之时。我们现在先返梁都,抓出内奸,然后秘密结集一支万人精锐部队,以飞轮船作水路支援,运送粮草和攻城破寨的工具,于窦建德从东面进攻虎牢的当儿,只要我们的军队能突破洛阳的重围,抵达虎牢的四面,截断李世民与围城军的联系,我们便有机会赢得漂亮的一仗,以后天下再轮不到李阀称雄。”
跋锋寒点头道:“好胆色!”
徐子陵道:“你和锋寒兄回梁都,由我负起往洛阳知会杨公和王世充之责,好安他们的心。”
寇仲同意道:“我们在陈留等你,待你来后出发,最好能把鹰儿和马儿带来。”
徐子陵道:“没有问题,但到洛阳前我会去净念禅院打个转,找了空说几句话。”
寇仲愕然道:“找了空干嘛?有什么好说的?”
徐子陵目光投往地平无尽处,淡淡地说道:“我想透过他向妃暄传递信息,告诉妃暄我在别无选择下,走上一条她绝不愿我踏足其上的路途,就是这样而已!”
寇仲和跋锋寒伏在大河北岸一处山头,瞧着近十艘唐室的水师船从黄河驶入通济渠,全是机动性强的小型战船,船上兵员全神戒备,一副随时应变的姿态。在午后秋阳的照耀下,帆桅映闪余晖,颇有江河任我大唐战船纵横的迫人气势。寇仲倒抽一口凉气道:“难道李世民料事如神至此,晓得我们会返回彭梁,故先一步派兵拦截?”
跋锋寒哂道:“谁拦得住我们,又有船来了!”
寇仲朝大河西端瞧去,只见幢幢帆影,二十多艘体势巍然的艨艟巨舰,首昂尾耸的沿河开至,在另十多艘小型战船的护航下,追在先头部队之后,缓缓驶进通济渠。巨舰载满兵员辎重,吃水极深。两人你看我、我看你时,五十多艘运兵的楼船和满载粮货的辎重船只接续驶至,押后的是十多艘走舸式的小战船。
寇仲头皮发麻地瞧着巨舰上飘扬的旗帜,苦笑道:“这是由李世勣指挥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我的娘,李世民不是命他攻打陈留吧!”
跋锋寒默默计算,叹道:“你的反攻大计可能要就此寿终正寝。李世民确是用兵如神,且处处抢得先手,这批唐兵为数达三万人,在强大水师的支援下,又有紧扼水道的开封城作指挥总部,进可攻退可守,至不济也可封锁运河,截击你任何北上的部队。坦白说,你能否保着陈留尚是未知之数,对方是顺水来攻,你是逆水而守,且李世勣是身经百战的猛将,我们的形势非常不利。”
寇仲不解道:“李世民是否对窦建德过于轻视,这批水师精锐该继续东行,保护牛口渚、板渚、荥阳、河阴诸城才对,对付我少帅军岂非杀鸡用牛刀?”
跋锋寒摇头道:“李世民岂会大意轻敌,必是另有手段应付窦建德的大军。”
寇仲一震道:“我明白啦!”
跋锋寒讶道:“你明白什么?”
寇仲沉声道:“我明白李小子对付窦建德的策略,事实上前晚在大河截击我们时早透露端倪,就是据虎牢以抗窦建德。唉!李小子确是大将之才,任由窦建德渡河攻打虎牢东西诸城,只要他取得大河的控制权,而我又不能北上,窦建德的大军将变成深入敌境的孤军,且连番交战攻城之下,损耗难免,那时师劳力竭,再被李世民派人包抄后方,截断粮道,军心势必动摇,李世民将有一举破之的机会。”
跋锋寒色变道:“那怎么办才好,要不要我前去警告窦建德?”
寇仲叹道:“窦建德现在信心十足,什么话都听不进耳内去,尤其是由我说出来的忠告,还会以为我陷害他。唉!过河再说吧!若守不住陈留,给大唐水师沿运河南下,直抵江都,我的少帅军会被李世勣连根拔起,比洛阳更早完蛋大吉。”
跋锋寒跳起来道:“事不宜迟,我们立即走。”
徐子陵逐步登山,心中一片宁和。晚课的钟音从被晚霞染红的山巅传下来,每一下钟音仿如发人深省的真言,直敲进徐子陵心底去。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假设塞内塞外的人均身体力行地信奉佛教,天下将太平无事。可是这永不会变成事实,群魔作祟下,佛道两门只好联手出抗,卫道驱魔。不过斗争实有违佛门的理想,所以慈航静斋每代选拔最出类拔萃的传人,负起此重责,使空门不用卷入尘俗的腥风血雨去。洛阳的风风雨雨,丝毫没影响净念禅院的宁和平静。假若来攻的是突厥人的狼军,当然是另一回事。所以师妃暄肩上的重任,在为万民谋幸福外,更要为沙门护法。唉!师妃暄!他多么渴望师妃暄能像上一回般,正在禅院内静待他的来临,他会把心中的矛盾和痛苦,尽情向她倾诉,让她的明心为他作出指引,可是他却知道与她再无相见的日子,这想法使他魂断神伤。
石阶已尽,徐子陵登上山头,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不见人影,寺内众僧集中在铜殿前的法场,诵经和敲木鱼的声音填满山头的空间。徐子陵收摄心神,负手走进院门。一人徐徐从大雄宝殿步出,走下台阶,神清气秀,正是净念禅院的主持了空大师,他神情平静,嘴角含笑,似是一心等候徐子陵的来临。徐子陵心中暗颤,涌起连自己也难以明白的亲切感觉,有点像经年在外闯**,受尽挫败的游子,回家见到亲人,生出伤怀想哭的情绪,愣然呆立。
了空来到身前,合什微笑道:“子陵你好!”
徐子陵苦笑道:“大师才真的是好,小子乏善可陈。”
了空低宣佛号,慈祥地说道:“子陵请随我来。”
徐子陵跟在这禅门中能恢复青春的奇人身后,绕过大雄宝殿,在寺僧云集的广场旁步进禅院。晚祷的众僧像全不晓得徐子陵的来临,没有人露出注意的神色。徐子陵不敢惊扰他们的宁洽,到进入两旁遍植竹树的石板道,忍不住问道:“大师似是晓得我来访,对吗?”
了空悠然自若地说道:“可以这么说,适才我在禅室打坐,忽生尘念,忍不住到山门一行,岂知遇上子陵。”
经过僧舍后,徐子陵再次踏足两旁石壁满布佛像浮雕的甬道,不由得受到佛道深幽的特异气氛影响,洗心涤虑,生出远离凡尘的感觉。
徐子陵轻叹一口气,说道:“我这回到此拜见大师,是希望大师为我向妃暄传话,告诉她徐子陵不但有负所托,还毁诺卷入寇仲和李世民的斗争中。”
了空低宣佛号,却没有出言相责,领他直抵筑于崖缘的方丈院,过门不入,踏上右方通往另一竹林的碎石小径,来到竹林外可远眺坐落地平尽处的洛阳城高崖处,凝立不动。徐子陵像不敢惊扰他似的小心翼翼移到他身旁稍后处,夜风潮水般拂至,吹得两人衣衫飘扬。远方洛阳的灯火,有种说不出的没落凄凉。
了空淡淡地说道:“妃暄早猜到会有这种发展,更指出若出现这种情况,肯定非是因你舍不下与寇仲的兄弟之情,而是认为这是最合乎天下万民福祉的事。”
徐子陵一呆道:“妃暄真说过这么一番话。”
了空哑然失笑,洒然道:“佛门不打诳语,子陵以为贫僧诓你安抚你吗?”
徐子陵歉然道:“大师勿要见怪,只是……唉!只是李世民乃妃暄挑选继承和氏璧的人,而我却和他作对,似乎大违妃暄的意旨。”
了空微笑道:“和氏璧在哪里?”
徐子陵愕然以对。
了空朝他瞧来,双目深邃不可测度,宝相庄严,语气平和地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将来的事,谁都没法预测,我们终是空门之人,难以直接介入尘世的斗争仇杀,之士,为我沙门护法。”
徐子陵恍然道:“李世民就是妃暄选作护法的人。”
了空摇头道:“李世民只是妃暄认为最能为天下万民谋幸福者,护法的另有其人,而那个人就是你徐子陵。”
徐子陵失声道:“什么?”
了空微笑道:“妃暄这决定,在沙门中从没引起任何争议,更得宁道奇首肯。子陵得传真言大师之法岂是偶然,冥冥中自有缘力牵引,是为缘分。有因自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循,苦海无边,子陵浮沉苦海,自必万千烦恼,只要能保持正觉,苦又如何?乐又如何?”
徐子陵心中翻起千寻巨浪,自己竟会是妃暄钦选的沙门护法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时糊涂起来,千般滋味在心头。师妃暄太看得起他啦!
徐子陵皱眉道:“是否是一场误会?她从没有对我透露护法的任何消息?”
了空道:“是便是,不是便不是,何劳说话。”
徐子陵大惑不解道:“我现在似乎是破坏多于护法,唉!怎么说才好?妃暄一直在怪我劝不动寇仲退出纷争,现在我更其身不正的参与斗争。妃暄若真曾选我作护法者,晓得眼前的情况后,必会收回决定。她最不想见到的情况正在发生,一旦宋缺北来,天下势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太平的日子不知何年何日出现。”
了空低宣两声“善哉”,平静地道:“人世间事错综复杂,谁能以微薄的智慧对瞬息万变的将来作出判断!我们只能从本心出发,作出选择,子陵亦只能凭本心行事,其他的不用过虑。子陵为现在的形势烦恼,只因一统和平的契机尚未显现,当契机来临,子陵自会晓得。老衲言尽于此,妃暄虽身在静斋,心却仍在江湖,没有事可以瞒过她。子陵去吧!”
寇仲和跋锋寒抵达陈留,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一个惊喜,是虚行之早调兵遣将,召来宣永和一万五千少帅军,大幅增强陈留的城防,不但加建陈留城的防御设施,又在城外险要处和运河两旁战略点,日夜动工的赶建八座石寨,士气昂扬下,军民齐心的为存亡奋斗。除宣永和他两名得力副将高志明和詹公显外,卜天志作指挥由三艘巨舰、二十四艘飞轮船和三十三艘海鹘式斗舰组成的少帅水师,亦枕戈待旦地守卫陈留一带水道。加上陈长林三千守城兵,陈留少帅军的总兵力达两万之众,虽不足进攻开封,稳守陈留是绰有余裕。
闻风而来迎接两人的是宣永和洛其飞,陈留附近树木全被砍掉,光秃一片,两人离城五里早被设在山丘高处的哨塔发现,以烽烟知会城内的宣永等人。寇中介绍跋锋寒与宣永和洛其飞认识后,大讶道:“你们怎能未卜先知,晓得李世民会派兵来攻陈留,先一步作好准备?”
宣永欣然道:“我们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却不得不佩服虚军师的先见之明,少帅去后,军师到锺离找我们商议,认为李子通不足虑,故可移重兵屯驻梁都和陈留,以应付任何突变,当少帅需要时,更可出兵攻打虎牢或支援洛阳,否则就是轻重倒置。”
跋锋寒跨上兵士牵来的空马,笑道:“你的虚军师该升格为虚国师才对。”
寇仲哈哈一笑,点头道:“有道理,行之的思虑比我周详。”又问洛其飞道:“开封那方面有什么动静?”
洛其飞恭敬答道:“唐军的水师援军抵开封后,按兵不动,与我们成对峙之局。我们正为攻守举棋不定,幸得少帅回来主持,我们再不用为应守应战的事烦心和争论。”
寇仲讶道:“谁是主战者?”
宣永坦然道:“是下属,夏军枕兵武陟,随时渡河,我们若不配合,会坐失良机。”
寇仲微一错愕,露出深思神色,跃上马背,换过笑脸竖起拇指赞道:“不愧我少帅军头号猛将,面对强敌不怯。那么主守的是何人?”说时催骑而行。
众人策骑随之,宣永道:“是虚军师,他说必须先联络少帅,弄清楚形势,始定进退,否则一旦吃败仗,敌人沿运河南下,少帅国会被连根拔起,下属也认同军师的意见。”
寇仲欣然道:“你们有商有量,谋定后动,实是我少帅军的福气。我和老跋黄昏前必须赶往洛阳,希望能在几个时辰内安排好一切。我的肚子饿得要命。”
徐子陵坐在净念禅院附近另一处山头,呆望远处的洛阳,心中想着跋锋寒所说从沙漠领悟回来的心法“眼前此刻”。他知道自己正看着洛阳,要办到此点可说是易如反掌:你在瞧着洛阳,同时知道自己在瞧着洛阳,如同两个我,一个是肉体的我,一个是精神上的我,以精神监察肉身,确是最高度的集中。可是这心法最困难的地方是难以持久,人心瞬息万变,转眼你会给别的东西吸引而陷于散失。更大问题是这并不有趣,所以这是跋锋寒式的精神苦行,令他变成这世上最可怕的剑手,一位有资格在短期内挑战毕玄的人。例如他现在正强烈的思念师妃暄,这是无法压抑的情绪,像决堤的水一下子冲破他守心的堤坝──眼前此刻。
他生出想哭的感觉,又对石青璇涌起内疚。他既决定努力争取她,就不应再想师妃暄,可是他却情难自禁。妃暄为何选他作沙门的护法者?她是否看高了他?若现在师妃暄在旁有多好,他可以听她以天籁般动听的声音,向他娓娓道出缘由,透过她精湛的佛理,解释人与人间在孽力牵引下产生的微妙缘分因果。他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在她得道前,能像天上的牛郎织女般,每隔一段时间见一次面,进行纯精神的接触。
忽然间他又记起跋锋寒的“眼前此刻”,再次觉察到那正在思念师妃暄,又对石青璇感内疚的徐子陵,亦因而超然于思念和内疚之外。徐子陵恍然大悟,跋锋寒这心法确是修行的无上法门。更可想见跋锋寒内心定是充满矛盾痛苦,故不得不以此“对症下药”的招数去驱除心魔,让自己能从人生这个清醒的梦中“醒”过来。徐子陵想到这里,倏地精神提升,像从眼前此刻抽离开去,思念的痛苦和矛盾既属于他,同时亦不属于他。那种感觉微妙难言,既痛苦亦不痛苦。
徐子陵一震起立,凝望遥远的洛阳城。“当!”“当!”“当!”禅院钟声悠然在后方响起,如有实质的摇**空际。从没有一刻,比眼前一刻他更清楚自己在武道修行上再作出突破,达到一种从未想象过的精神境界。战争的压力在过去十多日间折磨得他很苦,令他生出对不起师妃暄的罪恶感。可是现在他成功地从这些心障抽离出来,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二而一。这正是他以前曾领悟过“有”和“无”的心法的体现。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他不但听到四周的虫鸣禅唱,同时又“享受”思念师妃暄那神伤魂断的凄迷感觉。
徐子陵哑然失笑,所有烦恼一扫而空,觉察着自己迈开步子,展开身法,大地往后不住倒退,越过丘原,朝洛阳掠去。